九游娱乐提供安全,免费的手游软件下载!
显示驱动芯片龙头云英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云英谷”)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。此次IPO,云英谷拟将募资用于支持AM
《中国经营报》记者统计发现,不只是云英谷,2025年以来,已有10家半导体企业提交港股IPO申请。对于此番企业密集登陆港股,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企业集中赴港上市,背后是一种“融资逻辑+市场策略”的组合选择。从融资效率来看,港股市场在审核节奏、包容度和上市门槛上,相较A股尤其是科创板、创业板,仍具备一定灵活性。
从2023年年初雄心勃勃地筹备科创板IPO,到2024年年底与汇顶科技(603160.SH)展开并购谈判,再到2025年3月交易失败,如今又计划转战港股上市,云英谷的资本运作之路可谓一波三折,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。
云英谷科技成立于 2012 年,总部位于深圳,其核心团队来自清华大学、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,深耕显示驱动芯片领域十余年。
在其成立初期,云英谷主要通过向京东方、天马、夏普等面板生产企业授权其开发的显示技术 IP 来获取专利授权收入。2016 年,随着各大面板厂商纷纷加大对 AMO产线的投资,云英谷抓住这一市场机遇,开始涉足 AMO驱动芯片领域。经过两年的研发攻坚,2018 年,云英谷成功将多项算法技术整合到驱动芯片中,并实现了在手机产品上的量产应用。
此后,云英谷的发展势头迅猛,到2024 年,其 Micro-OLED 显示背板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达到 40.7%。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,以2024年销售量计,云英谷科技是中国内地第一大、全球第五大AMOLED显示驱动芯片厂商。
云英谷在资本市场也获得了众多投资机构的青睐。天眼查信息显示,云英谷已完成十二轮融资,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、基石投资、祥峰投资、中金资本等市场化投资机构,以及华为哈勃、小米长江基金、高通、方、维信诺等产业资本旗下的投资基金。在资本的支持下,云英谷的估值不断上升,2024 年 4 月,以 85 亿元人民币的估值入选《2024 胡润全球独角兽榜》,位列第 976 名。
凭借技术积累和资本助力,云英谷开始筹备上市事宜。2023 年 1 月,云英谷与中金公司签订辅导协议,正式启动 A 股 IPO 计划。选择以科创板第五套标准(市值 + 研发投入)申请上市。
然而,随着科创板对未盈利企业的审核趋严,叠加半导体行业上市窗口期收窄,公司最终于2023年 3 月撤回申请。云英谷财务数据显示,2022—2024 年期间,云英谷的营业收入从 5.51 亿元增长至 8.91 亿元,但同期净亏损分别为 1.24 亿元、2.32 亿元和 3.09 亿元,三年累计亏损达 6.65 亿元。
A 股上市计划搁浅后,云英谷将目光转向并购重组。2024 年 11 月,A 股触控芯片领域的龙头企业发布公告,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云英谷的控制权。
这一消息在市场上引发强烈反响,在指纹识别和触控芯片领域经验丰富,云英谷的显示驱动芯片业务与其形成互补,可构建完整的解决方案。
但双方的谈判最终未能达成一致。在谈判过程中,估值分歧成为核心问题。汇顶科技从初始方案开始,一直是以收购云英谷控制权为目标。汇顶科技对云英谷进行了初步的尽调和评估工作,经过多轮沟通,最终交易各方未就交易对价等商业条款达成一致。2025 年 3 月 3 日,汇顶科技公告称 “交易各方未能就交易对价及其他商业条款达成一致”,这场持续三个月的并购计划宣告终止。
“卖身”失败后,云英谷近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。产业观察家王磊对记者表示,港股对未盈利科技企业的包容性为云英谷提供了机会。根据港交所18C章(针对特专科技公司)规则,特专科技公司即使尚未盈利,只要满足市值、研发投入等条件即可上市。云英谷作为全球第五大 AMOLED 显示驱动芯片厂商,符合 “已商业化公司” 标准(市值≥40 亿港元,收入≥2.5 亿港元),且研发投入占比达 27.2%,远超 15% 的门槛。
云英谷并非今年唯一一家选择赴港上市的半导体企业。港交所推出的 18C 章节吸引了大量尚未盈利但具备高成长潜力的半导体企业。数据显示,上半年有超过 180 家企业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,是 2024 年全年 70 家的两倍多。
据记者不完全统计,2025年上半年,共有30余家半导体相关企业向A股递交了IPO申请,有10家半导体企业单独向港股递交首次上市申请。仅6月份,向A股和港股递交上市申请的共有6家企业。
对此,鹿客岛科技创始人兼CEO卢克林对记者分析道:“半导体企业扎堆赴港上市,背后逻辑清晰。港股市场国际化程度高,汇聚全球资金,资金来源多元,规模庞大,能满足半导体企业大规模融资需求。同时,港股上市流程相对高效,审核周期较短,契合半导体行业快速发展的节奏。此外,港股估值体系灵活,对新兴产业包容性强,半导体企业有望获得合理估值,提升融资效率。对融资而言,港股为企业提供广阔融资渠道,助力企业快速筹集资金,加速技术研发与产能扩张,提升国际影响力,拓展海外市场。”
“从融资效率来看,港股市场在审核节奏、包容度和上市门槛上,相较A股尤其是科创板、创业板,仍具备一定灵活性。”在努曼陀罗商业战略咨询商业顾问霍虹屹看来,“对于一些尚未盈利但具备技术成长性的初创型芯片企业,港股在盈利要求上的‘适度友好’构成了吸引力,尤其是18A制度(允许未盈利生物医药公司上市)带动的制度创新,也在向更多硬科技企业延伸。”
近年来,港交所也在持续优化上市规则,例如,2018年4月,推出18A章允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;2023年3月,推出18C章允许未有收入、未有盈利的“专精特新”科技公司上市;2025年5月正式推出“科企专线”,建立特专科技公司(18C章)和生物科技公司(18A章)的专属上市支持机制,允许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。
“这股‘港股潮’预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,”资深产业观察家梁振鹏说道,“主要基于以下判断:一是半导体行业资本需求持续旺盛;二是A股IPO排队时间仍较长;三是国际资本对中国半导体行业关注度提升。但长期来看,随着A股注册制改革深化和科创板发展,部分企业可能会重新权衡选择。未来2—3年可能仍是半导体企业赴港上市的高峰期。”
霍虹屹认为,在短期内,仍有不少排队企业希望借助当前政策窗口与行业红利完成上市“卡位”,尤其是尚未盈利但技术领先的中早期芯片设计企业,它们将继续视港股为“可落地”的融资路径。
“风口不是机会,真正的机会是在风过之后还能站着的企业。”霍虹屹补充道,“中长期来看,这种趋势能否持续,将取决于两个关键变量,一是港股市场本身对科技公司估值体系的成熟度,能否形成更稳定的产业资本支持力量;二是企业自身的基本面与成长能力,是否能支撑住IPO后的股价表现与二级市场融资能力。更重要的是,市场对科技公司的热度终将回归冷静,企业若没有持续的技术突破与商业兑现能力,无论在哪个市场,最终都难逃价值回归。”
相关资讯
热门攻略
热门资讯